智邦捐助防疫物資力挺醫護
ESG 亮點案例 | 社會面 👪 智邦公益館 ESG 亮點案例 | 社會面 👪 智邦公益館 智邦捐助防疫物資力挺醫護
ESG 亮點案例 | 社會面 👪 智邦公益館 ESG 亮點案例 | 社會面 👪 智邦公益館 智邦捐助防疫物資力挺醫護
(本文作者為智邦科技產品暨營銷運籌中心資深副總李訓德,李訓德目前負責智邦科技銷售與生產製造業務,本文為其在過去兩週在智邦竹南廠第一線領導指揮抗疫的心路歷程,原本分享於智邦內部,但徵得作者本人同意後,希望透過全文轉載刊登的方式,與更多人分享智邦團隊這段時間一路跌撞所得的學習體悟,也期望以此激發更多思考,在接下來的日子裡,我們究竟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疫情帶來的變化。) 上一次寫給同事的竹南抗疫日記,是想還原那段時間的過程,讓更多同事了解狀況。後來反應如此熱烈,出乎我的意料,我們公司也舉辦了防疫心得分享,有500多個人分享了他們的抗疫日記。我讀每一篇文章,感受到這段時間大家從原本不安慢慢走到踏實的心情轉折,生活工作也逐步恢復正常。我其實很開心,因為我知道這並不容易。 而我讀幾位「被感染者」同事的文章,我讀到他們心裡的不安,讀到他們在生活工作中被異樣眼光看待,我其實很難過。我不喜歡用「確診者」來稱呼他們,因為他們都是「被感染」的人,而每一個人都可能「被感染」。 在文章裡面那些「異樣眼光」,有些其實是無心,也沒有惡意,只是因為不了解。所以,我想讓公司同事能夠更了解這些「被感染者」的情況,敞開胸懷去接受他們,讓這些被感染的同事,在康復之後能被溫暖接納,回到正常的社會生活。 從6月初開始有同事被感染,過去一個月,這些同事陸續完成治療、恢復健康。第一批被感染的同事,都是一人一室或在家裡待了至少一個月,因為當時我們還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他們。雖然,疫情指揮中心規定「被感染者」只要經過10天的醫院治療加上7天的1人1室自主隔離,就可以回歸正常社會生活。 「但公司同事會害怕啊?」,我一直問疾管署(中央防疫醫師,也是我的防疫百科全書),要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安排。最後,我們公司內部決定在10+7後,再做一次PCR採檢,只要確定PCR陰性,或者驗出來CT值大於35,我們就安排同事回來上班,但如果CT值小於35就暫時不要來上班,公司繼續付薪水讓同事休養。那時我們自認為這樣的安排相當合理嚴謹,也認為會讓其他同事安心。(現在台灣政府的解隔離標準是CT值大於30) 但事情跟我們想的不一樣,即使PCR是陰性、CT值大於35,還是有同事會害怕,不能接受「曾經」被感染的同事回來上班。 前兩天我收到一封信,是一位曾經被感染的同事寫來的: 「我上星期五已做第五次PCR採檢,康健館星期一下午收到檢驗報告CT值為36.1,我在6/18就已經解除隔離,爸媽二採也都是陰性,目前CT值35以上也符合公司復工的規定,主管因擔心我身體未康復,指示說先請病假/生理假,希望能等到陰性再復工,但是新聞報導說久的人3-4個月都還有病毒,還會是陽性,我一年的病假都不夠請。 剛剛告知前主管說關懷員請我直接向您確認復工時間,前主管仍然表示希望我繼續請病假/生理假,如果執意要上班,盡量自行去新竹廠借會議室辦公,因為我目前通勤工具是機車,還是希望如果復工需要去新竹廠上班的話,至少讓我能坐廠車去辦公。」 多麼讓人難過的郵件,這位員工經過了「10+7+7+7」,整整31天隔離,CT值終於超過35,他很開心終於可以回來工作,但卻沒有辦法如願。 這封信讓我思考這些同事正常生活的權利,他們在不願意的狀況下被感染,也主動接受治療,好不容易恢復健康,為什麼不能接受他們回來呢? 我不禁想,如果今天我是被感染的人,我會以什麼樣的心情生活著? 所以,我回信給他:「你可以來上班了,如果有問題,來坐我旁邊,我就坐在4樓,生管的區域,不需要到新竹廠區上班。你已經不具傳染性了,不用擔心,但還是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,公司裡所有曾經被感染的同事,都是同樣的處理方式,大家都根據同樣規則回來工作,你沒有特別,也不是特例。」 我也把我跟防疫醫生的討論貼給他看: 公共衛生單位解除隔離,就是因為沒有傳染力了。 發病超過10天的無症狀或輕症,我們認為就沒有傳染力了。 CT>=30我們就認為沒有傳染力了。 同樣的例子不只一個,我們有另一個曾經被感染的同事去看中醫,健保卡插進去顯示曾經有PCR陽性的記錄,就被診所趕出來了。 很多人也許不懂這是什麼感覺,但智邦的同事應該了解,之前智邦竹南有感染個案時, 只要講「我在智邦上班」,去很多地方就會被拒絕接待,好像智邦的人就等於確診的人一樣。但即使如此,現在也還是有同事無法感同身受,無法接受曾經被感染的人回來上班,我們自己都有這樣的情況,那社會上其他完全沒有親身經歷疫情的人又會如何? 我也許不能說服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,也可能無法立刻說服所有同事,(畢竟我這麼多年連我老婆都說服不了),但我想跟這些曾經被感染的人說:「我可以給你們溫暖,我願意接納你們,我希望自己是黑暗中的一點光亮,陪著你們回到正常生活。」 這是為什麼我立刻回信給同事告訴他:「是的,你可以回來上班,來,坐我旁邊。」 依照疫情指揮中心規定,如果「被感染者」可以回歸到社會,他們就是可以回歸到社會了,可以正常上班、正常生活,而除了他們,所有人都應該好好保護自己、好好防疫、做好自主健康監測。我們要尊重專家的判斷作法,因為他們比我們更懂,他們會定義這樣的方法,就已經考慮到每一個狀況。 而我反映我的問題給疫情指揮中心後,他們也立即做出了處置,這次的抗疫過程,我很感謝疫情指揮中心讓王必勝執行長來苗栗成立前進指揮所,真的對我們公司幫助非常大。 以下是來自疫情指揮中心的發文說明,有幾個重點,1.即使以最高風險的醫護人員為標準 2. 解除隔離等於康復
(本文作者為智邦科技產品暨營銷運籌中心資深副總李訓德,李訓德目前負責智邦科技銷售與生產製造業務,本文為其在過去兩週在智邦竹南廠第一線領導指揮抗疫的心路歷程,原本分享於智邦內部,但徵得作者本人同意後,希望透過全文轉載刊登的方式,與更多人分享智邦團隊這段時間一路跌撞所得的學習體悟,也期望以此激發更多思考,在接下來的日子裡,我們究竟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疫情帶來的變化。) 自5月初台灣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,我從5月10號就開始長駐在竹南廠。剛開始其實沒有太大的感覺,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沒有疫情的日子,也沒想過原來病毒離我們這麼近,更沒想過病毒其實就在我們身邊,所以,那時會有人說:「世界看好了,台灣人只示範一次,兩周內解除三級警戒」。是的,當時我們都如此自信,相信只要把病毒擋在外面就好。 剛開始,我們工廠開始分層/分流,只要有員工曾經跟確診者或家屬接觸,有輕微的發燒,公司就給有薪假,讓同事在家自主隔離,避免可能的風險。那時我們天真的以為這麼做,工廠/公司就安全了,員工也不需要擔心什麼。殊不知,病毒其實已經在門口,而我們的考驗正要開始。 5月26日是關鍵性轉折的一天,我們有一個SMT生產線員工回報他有點發燒,我們的安排當然就是「你在家上班就好」。那時我們自以為是的想法是:「你看一點小感冒,我們都把他擋在外面,多精實啊。」,現在回想起來多可笑也多可悲,因為我們連病毒已經來了都不知道。 5月29日,這位在家休息的發燒員工,因為有點拉肚子,就去為恭醫院看醫生,因為當時京元電已經有確診案例,所以醫院要他做PCR。 5月31日,產線有一位菲籍員工的男朋友在京元電,她男朋友跟確診者在同一樓層,而且放假也都會一起群聚,而我們公司產線的菲籍員工也常跟他們聚會,所以這位員工必須要隔離。於是,我們按原本的規劃,立即送她到湖口隔離宿舍進行隔離。 現在想起來,當時我們的作法,其實跟「掩耳盜鈴」差不多,就是以為把人隔離起來就沒事了,但我們那時並不知道,一場更大的風暴正在前面等著我們。 我們原本安排每週日消毒,因為前一個週日沒安排,延到5月31日補做一次,但就是那麼巧,當消毒公司到達的時候,SMT 發燒員工的PCR報告也正好出來。下午5點14分我接到電話,通知我這位員工確診,我一時之間完全無法接受,我覺得這不可能會發生,我甚至還天真的認為為恭醫院的報告可能錯了。現在回想起來,當時的我是多麼無知、多麼可笑,對這個病毒的認識有多淺薄。 因為工廠消毒和確診案例在同一天發生,讓許多人以為是因為確診才消毒,但特別要向大家澄清,真的不是這樣,一切真的是巧合中的巧合。當天智邦竹南有人確診、工廠消毒的消息不意外的上了爆料公社,但內容有很多錯誤不實,我能夠理解,人就是這樣,會因為未知的事物而感到害怕,恐懼會創造許多傳言,也會製造很多謠言,所以資訊透明非常重要。 6月1日,我跟工廠的幹部還在討論智邦第一個確診員工的感染途徑,那時我們還覺得他是在外面被傳染的,但讓我們想不通的是,這位員工作息都很正常,家人作息也很正常,完全沒辦法推理出可能的原因。 也就是在這天,員工的恐慌也開始蔓延開來,像是5樓的清潔阿姨聽到消息立刻就跑回家了,因為新聞報導講得太恐怖,好像你經過就會得到一樣。但包括我在內,很多人其實都像清潔阿姨一樣害怕恐慌,因為我們對抗的是未知也是無知,我們對這個病毒都是一知半解。而我們也在6月1日確定要讓所有竹南廠的員工做快篩,要讓大家安心,在我們那時的想像中,以為快篩陰性就是安全的,但事後來看,並不是這樣的。 6月2日,我們接到菲籍女員工京元電男友確診消息,緊急安排她做PCR,並開始準備匡列她的接觸者。SMT的人力因為匡列減少,部份產線因此暫停,只讓主要的線體開線。晚上11點57分,芝僑打給我,說今天第一家電子大廠篩出了100多個確診,我當下其實是手足無措的,因為我知道如果他們篩出100多個陽性,智邦很難不被波及。 6月3日,這位菲籍女員工確診,CT值36,這表示她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,也表示她已經感染一段時間,已經快要好了,但相關的匡列還是要進行。在第一位員工確診時,匡列22人,第二例確診,匡列了36人,扣除其中重疊的部份,總共匡列了44人,所以我們決定暫停1樓的SMT線,全力主攻5樓,等待6月4日的快篩後,讓快篩陰性的來上班。在當時那個點上,我們還是一直在想要如何能夠開線,但不可否認,我們也注意到員工的恐慌心理正在持續擴大中,已經開始一些員工請假不來上班,或者是家人不讓他們來上班。 6月4日,竹南廠展開快篩,第一批篩了233人,早上快篩出7個陽性,下午快篩出3個陽性,當天總共快篩陽性10個人(1本籍9外籍)。但我看到前一天的新聞報導,文化大學對314個學生做快篩,其中有14個陽性,但後來PCR全部陰性,我還有被稍稍安慰到:「我們應該也一樣吧,這應該是快篩偽陽性吧」。 為了要讓員工安心,我們安排6月5日、6月6日(週六、週日)全廠暫停作業消毒,也還好當天做了這個決定,現在回想起來是非常正確的。當晚11點9分報告出來,10個人全部都是PCR陽性,當下我就知道病毒已經在廠內擴散,我整個晚上輾轉難眠,一直在想接下來要怎麼處理。 6月5日,我一早打電話跟工廠幹部討論了一下,因為京元電的疫情破口就是在外籍員工與宿舍,我緊急跟芝僑更改6月7日快篩地點,從竹南廠轉到大智宿舍,現在回想起來,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。沒多久,王必勝指揮官打電話來,約好6日要來智邦竹南廠碰面。 6月6日是一個下雨天,我的心情也是一樣,很擔心、很糾結。王必勝指揮官本來約定10點半到,但臨時改到下午1點,而東森新聞在早上10點半就在圍牆等著拍照,但後來王必勝指揮官提早在12點半到廠,我跟他說明我們的防疫應變措施,也提出我們會先處理移工宿舍分流的作法,他給我們的評價是正面的,認為我們是朝正確的方向在走。說實話,那天我沒有覺得王指揮官幫我們什麼,但我誤會了,隨著後面情勢發展越來越緊張,他給的幫忙和建議,就像及時雨一樣,沒有他,我想智邦的疫情沒辦法這麼快就控制住。 6月7日,我們在大智外籍員工宿舍進行快篩,這是我們最擔心的地方,也是被認為風險最高的地方,事實證明也是如此。
根據政府主管機關部門公布數字,智邦科技10日新增確診案例為28人,其中27人為外籍員工,1人為台灣員工,累計確診人數為41人,外籍員工為37人,台灣員工4人。智邦科技表示,10日宣布確診員工多為初期即列入高風險個案篩檢隔離者,後續雖仍有少數個案還在進行檢測評估,但整體疫情風險應已獲得初步控制,而為更有效防範疫情,智邦決定針對竹南廠全體人員進行PCR檢測。 智邦原本自6月7日起即主動擴大PCR採檢範圍,即使先前為抗原快篩陰性員工,仍為其提供PCR檢測,而9日下午已於竹南廠區進行預防性PCR採檢作業,共計採檢151人。 智邦表示,竹南廠全員PCR檢測將在下週進行,預計將在1天內全數篩檢完畢,並將視情況進行第二次全員PCR篩檢,目的在於要將員工可能染疫的風險降到最低。 智邦進一步強調,第一波透過全面抗原快篩、全員PCR檢測、以及外籍員工管理等因應措施,希望採取堅壁清野式的作法,降低立即性的疫情傳播風險,但接下來的重點在於讓員工能夠安全而且安心,因此,智邦後續將會針對所有員工啟動定期滾動式快篩,並為員工同住家人提供快篩檢測,將智邦的安心防疫網進一步擴大到員工家庭中。 智邦竹南廠已於9日上午完成全部抗原快篩,智邦新竹廠也於9日進行檢測作業,9日單日篩檢人數為619人,快篩結果全數陰性,10日快篩465人,也同樣全數為陰性,預計11日採檢人數為265人。 面對疫情的快速變化,對於智邦除了持續執行工廠宿舍同步分組分流外,智邦也重新針對外籍員工住宿環境進行調整規劃,降低各個寢室的居住人數,減少共用衛浴設備人數。 而智邦外籍員工雖已完成篩檢,公司仍持續嚴格控管風險,暫停外籍同事進廠工作,並重新安排住宿處所,讓員工先在居住處所進行健康管理,之後經健康評估後才會陸續安排回廠工作。 另外,智邦也在10日發布重大訊息說明疫情狀況與對營運影響,目前初步評估,此次整體產能未受影響,但6月份產量估計將有10%的影響,而對6月營收影響約為5%。 新聞聯絡人 E-mail: [email protected] Tel: 03-5770270 E-mail: [email protected] Tel: 03-5770270
目前確診人數狀況: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8日公布資料,目前累計確診人數 13人,其中,8日新增確診1人。此位確診竹南廠員工為身體不適自行就醫,經PCR採檢後確診。 有關快篩陽性數字,將會在後續PCR檢測結果公布後,一併說明。 本週竹南廠篩檢進度: 6/4:篩檢233人次,包含外籍員工166人次,與台籍員工67人次。 6/7:篩檢620人次,包含外籍員工601人次,台籍員工19人次。竹南廠外籍員工全數篩檢完畢。 6/8:篩檢 602人次,全數為台籍員工。。 6/9:篩檢人數 289人次 (暫定)。 竹南廠將提前於6/9日完成全員篩檢。 新增措施: 竹南廠外籍員工已全數篩檢完畢,快篩陽性員工已完成PCR篩檢、並移至檢疫處所安置,智邦將採取預期性風險控管措施,同棟宿舍外籍員工也已移出宿舍,安置至其他地點進行自主隔離,暫不回廠工作,將安排進一步健康評估後決定回廠工作時間。 工廠與宿舍樓層同步分流作業已經展開,降低各樓層同住人數。 全面性定期篩檢作業將自下週展開。 新聞聯絡人 E-mail: [email protected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