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,坐我旁邊。 (後疫情的生活)

(本文作者為智邦科技產品暨營銷運籌中心資深副總李訓德,李訓德目前負責智邦科技銷售與生產製造業務,本文為其在過去兩週在智邦竹南廠第一線領導指揮抗疫的心路歷程,原本分享於智邦內部,但徵得作者本人同意後,希望透過全文轉載刊登的方式,與更多人分享智邦團隊這段時間一路跌撞所得的學習體悟,也期望以此激發更多思考,在接下來的日子裡,我們究竟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疫情帶來的變化。)

上一次寫給同事的竹南抗疫日記,是想還原那段時間的過程,讓更多同事了解狀況。後來反應如此熱烈,出乎我的意料,我們公司也舉辦了防疫心得分享,有500多個人分享了他們的抗疫日記。我讀每一篇文章,感受到這段時間大家從原本不安慢慢走到踏實的心情轉折,生活工作也逐步恢復正常。我其實很開心,因為我知道這並不容易。

而我讀幾位「被感染者」同事的文章,我讀到他們心裡的不安,讀到他們在生活工作中被異樣眼光看待,我其實很難過。我不喜歡用「確診者」來稱呼他們,因為他們都是「被感染」的人,而每一個人都可能「被感染」。

在文章裡面那些「異樣眼光」,有些其實是無心,也沒有惡意,只是因為不了解。所以,我想讓公司同事能夠更了解這些「被感染者」的情況,敞開胸懷去接受他們,讓這些被感染的同事,在康復之後能被溫暖接納,回到正常的社會生活。

從6月初開始有同事被感染,過去一個月,這些同事陸續完成治療、恢復健康。第一批被感染的同事,都是一人一室或在家裡待了至少一個月,因為當時我們還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他們。雖然,疫情指揮中心規定「被感染者」只要經過10天的醫院治療加上7天的1人1室自主隔離,就可以回歸正常社會生活。

「但公司同事會害怕啊?」,我一直問疾管署(中央防疫醫師,也是我的防疫百科全書),要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安排。最後,我們公司內部決定在10+7後,再做一次PCR採檢,只要確定PCR陰性,或者驗出來CT值大於35,我們就安排同事回來上班,但如果CT值小於35就暫時不要來上班,公司繼續付薪水讓同事休養。那時我們自認為這樣的安排相當合理嚴謹,也認為會讓其他同事安心。(現在台灣政府的解隔離標準是CT值大於30)

但事情跟我們想的不一樣,即使PCR是陰性、CT值大於35,還是有同事會害怕,不能接受「曾經」被感染的同事回來上班。

前兩天我收到一封信,是一位曾經被感染的同事寫來的:

「我上星期五已做第五次PCR採檢,康健館星期一下午收到檢驗報告CT值為36.1,我在6/18就已經解除隔離,爸媽二採也都是陰性,目前CT值35以上也符合公司復工的規定,主管因擔心我身體未康復,指示說先請病假/生理假,希望能等到陰性再復工,但是新聞報導說久的人3-4個月都還有病毒,還會是陽性,我一年的病假都不夠請。

剛剛告知前主管說關懷員請我直接向您確認復工時間,前主管仍然表示希望我繼續請病假/生理假,如果執意要上班,盡量自行去新竹廠借會議室辦公,因為我目前通勤工具是機車,還是希望如果復工需要去新竹廠上班的話,至少讓我能坐廠車去辦公。」

多麼讓人難過的郵件,這位員工經過了「10+7+7+7」,整整31天隔離,CT值終於超過35,他很開心終於可以回來工作,但卻沒有辦法如願。

這封信讓我思考這些同事正常生活的權利,他們在不願意的狀況下被感染,也主動接受治療,好不容易恢復健康,為什麼不能接受他們回來呢?

我不禁想,如果今天我是被感染的人,我會以什麼樣的心情生活著?

所以,我回信給他:「你可以來上班了,如果有問題,來坐我旁邊,我就坐在4樓,生管的區域,不需要到新竹廠區上班。你已經不具傳染性了,不用擔心,但還是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,公司裡所有曾經被感染的同事,都是同樣的處理方式,大家都根據同樣規則回來工作,你沒有特別,也不是特例。」

我也把我跟防疫醫生的討論貼給他看:

公共衛生單位解除隔離,就是因為沒有傳染力了。

發病超過10天的無症狀或輕症,我們認為就沒有傳染力了。

CT>=30我們就認為沒有傳染力了。

同樣的例子不只一個,我們有另一個曾經被感染的同事去看中醫,健保卡插進去顯示曾經有PCR陽性的記錄,就被診所趕出來了。

很多人也許不懂這是什麼感覺,但智邦的同事應該了解,之前智邦竹南有感染個案時, 只要講「我在智邦上班」,去很多地方就會被拒絕接待,好像智邦的人就等於確診的人一樣。但即使如此,現在也還是有同事無法感同身受,無法接受曾經被感染的人回來上班,我們自己都有這樣的情況,那社會上其他完全沒有親身經歷疫情的人又會如何?

我也許不能說服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,也可能無法立刻說服所有同事,(畢竟我這麼多年連我老婆都說服不了),但我想跟這些曾經被感染的人說:「我可以給你們溫暖,我願意接納你們,我希望自己是黑暗中的一點光亮,陪著你們回到正常生活。」

這是為什麼我立刻回信給同事告訴他:「是的,你可以回來上班,來,坐我旁邊。」

依照疫情指揮中心規定,如果「被感染者」可以回歸到社會,他們就是可以回歸到社會了,可以正常上班、正常生活,而除了他們,所有人都應該好好保護自己、好好防疫、做好自主健康監測。我們要尊重專家的判斷作法,因為他們比我們更懂,他們會定義這樣的方法,就已經考慮到每一個狀況。

而我反映我的問題給疫情指揮中心後,他們也立即做出了處置,這次的抗疫過程,我很感謝疫情指揮中心讓王必勝執行長來苗栗成立前進指揮所,真的對我們公司幫助非常大。

以下是來自疫情指揮中心的發文說明,有幾個重點,1.即使以最高風險的醫護人員為標準 2. 解除隔離等於康復 3. 不用PCR陰性證明,只要達到解除隔離標準,就可以正常生活工作。

最後,我還是想說,現在台灣解除隔離人數有12,273人,我們走在路上都可能會遇到感染後康復的人,如果我們敢出門在路上走、去賣場買東西、去餐廳吃飯,跟我們一起工作的同事,每天都有健康回報,我們最知道狀況,為什麼反而要擔心?這些曾經被感染的同事們,他們都經歷了一段很辛苦的日子,讓我們給他們溫暖,一起幫助他們回到正常生活吧。